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46 点击次数:152
阅读史源历史栏目第3613期内容。1935年,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初次汇合后,张国焘背信弃义,导致组织分裂。这一行为背后有两方面原因:一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遭受重创,实力大减;二是张国焘个人政治野心急剧扩大。由于他长期领导红四方面军,军中亲信众多,在“草地分兵”时,大部分四方面军官兵跟随了他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四位原本属于中央红军的重要将领,甚至一度坚决支持毛主席的人,竟也被张国焘影响,做出了不当决定。这四位将领究竟是谁?
首要提及的是罗炳辉。在红九军团担任领导职务期间,他领导的部队频繁承担起为中央红军主力提供掩护的重任。这一后卫职责极为艰巨,导致该部队在长征途中遭受了重大损失。罗炳辉虽然始终坚决执行中央的军事部署,但内心难免产生不满情绪,这种情绪在卓木碉会议上得以释放。恰好,这一表现符合了张国焘的意图,随后罗炳辉得到了张国焘的“提拔”。
罗炳辉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,同时,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,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过往错误所带来的影响,最终担任了新四军副军长的职务。原本,在建国之后,他有望获得极高的个人地位,甚至可能跻身开国大将之列。然而,令人惋惜的是,罗炳辉同志在解放战争期间,于山东根据地因病去世,未能见证更多胜利的时刻。
第二位人物是何长功。在革命初期,何长功便展现出显著贡献,他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参与了秋收起义,与毛主席并肩作战。在长征途中,他与罗炳辉携手合作,担任红九军团的政治委员,两人形成了紧密的军政合作关系。在此期间,他也面临着思想和经历上的诸多挑战。面对困境,何长功未采纳黄火青等同志的提议,即带领部队寻找中央红军的建议。相反,在受到某些人的压力和误导后,他做出了支持张国焘分裂行为的决定。这一立场让左路军中的原中央红军干部深感失望。
到达延安后,何长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诚恳道歉,他的悔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。随后,何长工主要被安排从事后勤与教育岗位,逐渐远离了一线部队的工作。在新中国成立后,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一职。尽管此次事件对他的个人职业发展有所限制,但他所担任的职务级别和享受的待遇仍然相当不错,可以说是恰当的安排。
第三位提及的是李卓然。他曾担任中央红军红五军团政治委员一职,然而,在1935年,他被张国焘所利用,转而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成员,职位一度升至该军政治部主任。李卓然的行为颇为令人费解,因为他在毛泽东主席早期面临困境时,曾多次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。但在关键时刻,他却显得不够清醒,未能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计划。新中国成立后,李卓然所担任的最高职务是中央组织部部长。
第四位人物是邵式平。邵式平曾是中央红军的重要干部,与方志敏烈士齐名,他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,也是红十军的缔造者之一,早期便展现出卓越的资历。1935年8月,邵式平两次公开发表言论,表明自己支持张国焘的错误主张,这些举动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憾事。新中国成立后,邵式平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一职。在他65岁那年,于南昌逝世。
战争时期的立场抉择极为重要。红四方面军的将士们情有可原,所受波及相对较小,其中徐向前还荣获了元帅的头衔,众多该方面军的将领继续获得中央的信任。然而,对于出身于中央红军的干部而言,出现类似问题则显得不太合适。除了已故的罗炳辉将军,其余三人均存活至新中国成立。他们在职务上并不低微,但共同点是“不再掌握军权”,均未获得军衔。从中央对这几位干部的态度及政策上可以看出,中央仍然顾及到了他们在红军初创时期的贡献,并未因一次过错而全面否定他们。
#深度好文计划#
Powered by 开元最新版本app下载大厅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